成渝经济网

梁平川西村农文旅多元化融合 村民鼓起了“腰包”
2020-01-16 07:59:59    作者:蒋婷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6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蒋婷)“川西渔村”是重庆梁平渔业最靓丽的名片,其涵盖了礼让镇川西村、同河村、民中村、老营村、新华村,明达镇字库村、红八村和仁贤镇长龙村,其中核心区域位于礼让镇川西村。昨(15)日,笔者来到川西村,发现川西村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讲述着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川西村位于礼让场镇的边上,进村的柏油路宽阔笔直,道路两旁是干净整洁的民居,白墙青瓦竹篱笆,农家小院里花香袭人,绿荫匝地,龙溪河静静地从整个村庄穿流而过。这里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鱼塘星罗棋布,清风拂波、绿柳摇曳、鱼翔浅底,白鹭、水鸭不时从水面掠过,置身于此,仿佛身处“江南水乡”。

鸟瞰礼让镇川西村。通讯员 蒋婷 摄

礼让镇养鱼面积有6600多亩,而川西村有3300多亩,占了一半。走进川西村,你要问当地村民的职业是什么,很多人都会笑着回答,不是养鱼就是做豆筋的,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真实的写照,川西村全村1200多户农民,90%的人都从事渔业养殖,吃的是“产业饭”,靠着养鱼和做豆筋,川西村的村民鼓起了“腰包”。

“仅靠养鱼这一项,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万元。”而在“塘主”何继龙的脑海中,几年前,川西村还是另一副模样,那时,鱼塘还是种植水稻的农田,塘间的步道也是纵横交错的田埂。虽然农民一直有养鱼的传统,不过多是小打小闹,最多不过10来亩。

而在水产市场,存在一个现象,重庆每年淡水水产品总产量为28万吨,消费需求却高达55万吨以上。在梁平境内,一天至少要销5吨鱼,60%以上的市场都被来自湖北、广西的外地鱼占领。一方面是养鱼的人少,一方面是淡水鱼供不应求。看到生态渔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加上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长年积累的养殖经验,2010年,礼让镇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农民搞规模化种植、养殖,目的很简单,促农增收。

何继龙的鱼塘便是那时挖起来的。凌晨时分,何继龙家的鱼塘便已开始热闹起来,络绎不绝的商贩每天都是这个时间开着大车小车前来收鱼。尽管每天一大早就要起来和工人们下网捕鱼,但何继龙心里却是美滋滋的。现在103亩鱼塘,平均每年能带来20万元的纯收入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

有了产业,不仅是养殖户赚了钱,川西村的村民也富裕了起来。土地流转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豆筋加工,或者在川西渔村里务工,实现第三份收益。

相比打工,更多的农民乐意当个小老板,搞豆筋加工。川西村二组村民周向林,是来自巫山的移民。周向林告诉笔者,以前土地没流转时,还要做农活,而现在一心一意只做豆筋,比起原来,一个月至少增加5天做豆筋的时间。“一口豆筋灶,一天可以做100斤豆子,能赚300多元。一个月多做5天豆筋,能多收入1000多元。”周向林憨直地咧嘴笑道。

前不久,周向林扩大了规模,花6万多元修了作坊,一年时间就把成本收回来了。“平时是2口灶,多的时候7、8口灶,旺季还要请人帮忙。”周向林说,比打工还是强多了。

如今的川西渔村,不再只是一个小渔村,而是一个将农文旅多元化融合,集渔产业、渔文化展示、技术培训、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休闲、生态旅游观光型景区。这里还是重庆市规模集中度最大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和全市唯一以渔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园,面积达11000余亩,年孵化各类鱼苗10亿尾,生产水产品1.5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6亿元,并相继被认定为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核心示范基地、重庆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接下来,川西渔村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围绕“渔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生产智能化、产业生态化”思路,依靠科技、改革、多方投入等手段,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广生态技术、强化品牌培育、打造龙溪鱼街,建设美丽渔村、引来致富清流。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