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返乡大学生寻找家乡“脱贫密码”
2020-01-23 08:41:20    作者:吴振东 潘旭丁汀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1月22日电(记者吴振东 潘旭丁汀)从上海到河南光山,K754次列车需开行15个小时,正在返乡的华东师范大学广告专业学生曾庆阳,在车厢里正忙碌着……

  春节假期,他要拍摄一部微纪录片,讲述家乡的脱贫故事。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光山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该县打响脱贫攻坚战,并于2019年5月脱贫摘帽。

  2020年春节,是全县80多万百姓将迎来的脱贫后第一个春节。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这是曾庆阳从亲朋那里听到的关于家乡的顺口溜。到家第二天,他便迫不及待带上拍摄器材,来到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取景。

  一望无际的浅山丘陵,漫山油茶树摇曳生姿,使人彷佛置身绿色海洋。在这里,曾庆阳遇上了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法。他告诉曾庆阳,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公司现已流转荒山荒地三万余亩,建起万亩油茶生态示范基地,解决1000余农民就近就业,带动基地周边298户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4000元。

  在县城一处商场,曾庆阳用镜头记录下羽绒服销售的热闹景象。多年来,光山县因地制宜,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羽绒材料集散地、羽绒服装加工基地和羽绒制品销售中心,全县超过15万人从事羽绒服相关产业。

  “本店所有商品均由光山县政府特邀专业设计师提供,所有商品均为原创设计。”拍摄中,一家店铺的简介吸引了曾庆阳的注意。

  “尽管规模很大,但品牌不响。”曾庆阳说。

  在记录了产业生长、县城新颜之后,曾庆阳开始把镜头对准自己。

  曾庆阳也有关于贫困的记忆。父亲曾宪云、母亲李建荣早年一起外出务工,他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

  他说:“小时候,除了盼望父母早点回来,就是想喝牛奶,对奶粉的味道记忆犹新。”

  曾庆阳即将升初中时,父母回到了光山。为方便孩子上学,一家人租住在县城学校附近。几年里,父母一年到头一刻也不得闲。除了种地,曾宪云还做着瓦工、水果批发等临时工作,补贴家用。李建荣帮人裁剪布料,忙起来缝纫机前一坐十几个小时。

  2014年,曾庆阳一家成为建档立卡户,被识别为“技术致贫”。

  “当贫困户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在拿到政府农具购置补贴后,曾宪云买了农机,流转土地50亩,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农闲时也打多份临工。“有了扶贫好政策,还得脚踏实地干。躺着吃福利,永远富不了。”曾宪云说。

  得益于政策好,加上肯干,曾庆阳一家2015年脱贫。

  今年1月,曾庆阳一家搬进位于县城近郊的新家。两层半小楼,屋前的花坛里种着绿植,屋檐下高挂一对大红灯笼,屋内装修明亮大气,一家人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离新家不远,曾庆阳家位于村里的老宅尽管破旧,却干净整洁。雪白墙壁上,挂着一幅李建荣多年前亲手绣的十字绣,上书“奋斗”两个大字。“困难有很多种,但想要好的生活,只有奋斗一条路!”李建荣说。

  走出自家老宅,曾庆阳的镜头还在记录:不少人家因地制宜,办起了家庭农场,种上了苗木花卉、有机稻,还有人养起了山鸡黑猪、生态茶……

  尽管是冬季,光山县的田间地头依然艳丽多姿。(参与采写:杨静)

责任编辑:胡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