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丰都乡医坚守初心扎根乡村 做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2019-01-16 07:52:16    作者:李达元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6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李达元)“付医生在家吗?我娃儿生病了,上吐下泻,有点恼火。”天还没亮,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汶溪村乡村医生付雪清,正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了。等他开门一看,门前站着一个中年农妇,背上还背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付雪清立马将母子二人迎进诊所。

经过诊断,男孩是吃多了生熟混杂的东西引起消化不良,付雪清对症下药,并现场用开水兑了两包冲剂,让男孩慢慢喝下去,过了一会,男孩的病情明显减轻。看到这一幕,农妇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了。付雪清又给男孩配了一些药,交代了几句,农妇便带着孩子离去。

“这样的病例,一年中能够遇到很多起,虽然情况不是很危急,但是对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是迫不及待想得到治疗。”付雪清说,便开始打扫诊所卫生,新的一天就此拉开了帷幕。

立志跟父亲学医

今年47岁的付雪清,是一名普通乡村医生,32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农村,他把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热爱转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用他的行动忠实地履行着当初的承诺——做一名诚实守信、富有良心的乡村医生。

付雪清出诊途中。通讯员 李达元 摄

“我对我父亲如实诉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说我想学医,今后接他的班,也做一名乡村医生,为周边的乡亲们解除病痛。”付雪清说,父亲沉默一阵后,答应了他。

原来,付雪清的爷爷是一名民间医者,尤其对中医有一定的精通,经常用中草药为人治病。到了他爸爸付正济这辈,也对学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参军去了西藏,在部队当了一名卫生兵,更是系统地学到了一些医学知识,为战友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退伍后,付正济在老家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即现在的乡村医生),一边参加农业社大集体劳动,一边为生产队及周边的群众看病。晃眼间就是20多年。想到自己如今年过半百,即将步入老年,一身医术也应该后继有人,现在儿子主动提出要学医,他便决定把医术慢慢传授给儿子。

风雨无阻行医路

“学医非常辛苦,特别是学中医更苦,因为那些中草药的药性及用途必须靠死记硬背,每天早晨4点多,我就要起来背诵。虽然我读书成绩不算好,但是对语文有兴趣,记忆力也不错,不久之后,一本《汤头歌诀》被我背得滚瓜烂熟。”付雪清说。

其实,父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学中医,但至少要懂一些中医理论知识,所以接下来,父亲就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向儿子传授西医上。而西医很多药品的用途也必须记在心中,同时要学会打针、输液等基本知识。刚开始,付雪清就用针头扎老南瓜,逐渐掌握要领后,再在自己大腿上扎,最后才是真正进入实习阶段。输液也一样,静脉输液是乡村医生必须掌握的常规技术操作,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技巧。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手把手的传授和演示下,付雪清很快学会了打针、输液,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每次出诊或为病人诊断、处方,父亲也总是把他带在身边,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付雪清逐渐可以独立为病人诊断、处方,每次诊断结果往往与父亲如出一辙。

以前的汶溪村,前靠长江,后倚老塘山,虽然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但由于不通公路,交通闭塞,老百姓生了病,去镇卫生院或到县级医院只能坐船,时间长,也不方便,只有到村卫生站找付雪清诊治。即便如此,住得偏远的病人,爬坡上坎去来也要花一个多小时。

“那时候还没有手机,遇到病人行走不便的,只能家属找上门来叫我,然后背上药箱出诊。不论多远,也不论严寒酷暑和日晒雨淋,我都不会推辞。”付雪清说,现在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加上手机使用的普及,病人在家只要一个电话,我就可以骑上电瓶车出诊。

村民健康守护神

考虑到自己学历低、底子薄,付雪清一边行医,一边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医学书籍,并虚心向同行讨教。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县卫生局、镇卫生院等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先后拿到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和重庆市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合格证书。

付雪清整理药品。通讯员 李达元 摄

记者看到,他的诊所还有一本小册子,那册子上密密麻麻写着很多人的名字和数字。他介绍,这是记账的账本,病人看病后无钱支付,他就记在账本上,等病人有钱支付了,他便把名字和数字一笔勾销。册子上也有少数人拖欠一两年未支付,付雪清也不会去催要,久而久之也就拖成了“死账”。

“行医就是行善,医生最重要的是良心,药卖贵了,老百姓承受不了,我心也不安。”付雪清说,为此,他除了行医,还坚持种地,靠亦医亦农来维持日常生活。

32年来,付雪清服务的患者不计其数,他把病人的事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寒冬酷暑,他都会毫不迟疑地背起药箱,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翻山越岭为乡亲们看病,为乡亲们解除病痛,他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誉为“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