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合川:一张草纸寄乡愁 香龙舀纸成“非遗”
2018-12-11 08:05:20    作者:周云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12月11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周云)在合川区香龙镇,还曾经流传着一种生产草纸的传统舀纸技艺。这一舀纸技艺,于2010年被合川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合川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舀纸匠周明武(74岁)与他的造纸碾盘。特约通讯员  周云  摄

位于合川东北部的香龙镇,与四川广安、岳池、华蓥等市县接壤,濒临渠江,境内有渠江支流流溪河。在渠江沿岸及流溪河谷,除盛产水竹外,还盛产舀纸用的原料慈竹。辖区慈竹面积大约1000亩左右,传统舀纸曾是香龙镇特色产业之一,主要分布在香龙镇枣梨村合大垭村。通过舀纸技艺生产的纸,不仅销往合川及周边区县,而且销往全国各地。

传统舀纸制作的纸,又名火纸或草纸,是将竹料加工制成草纸的传统手工艺。香龙镇的舀纸技艺十分出名,从选取原材料、加工,到制作、晾晒,所有工序均由手工完成。从竹子到一张成品纸,需经过砍竹、锤竹、泡竹、摇香、洗竹、发汗、研磨、舀纸、压纸、晒纸等十几道工序,有的工序如泡竹、洗竹等,还需反复做两三次,才能进入下一工序,既费时,又辛苦。每一张草纸,都寄托着香龙人的乡愁。

浸泡竹片的料塘。特约通讯员 周云 摄

砍竹与锤竹,就是到山上、河边选取生长期1年左右的嫩慈竹,俗称“一年青”。砍下嫩竹之后,去掉枝叶,劈成大概1.5米长左右的竹节,然后用锤敲成竹片,再放进料塘浸泡。每放一层竹片洒一层生石灰,依此叠至池面。在泡竹过程中,还要摇香,每隔十天人要踩在泡池中的竹片上摇动,将撒在竹片上的生石灰摇均匀。浸泡3个月后,用钉耙将料塘里的竹片捞出来,此刻竹片已比较软,捞出来再换清水浸泡20来天,再置之于露天发酵,俗称“发汗”,时间持续约15天。随后,将经过“发汗”的竹片摊放在碾盘里,用黄牛拉着石碾子反复碾压,直至碾碎成竹粉末,再将竹粉末装进石缸,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成纸浆,然后在面上覆盖一层网状的“镰子”,再一下一下地舀,每舀一次,能舀出两张湿纸,并将一张张湿纸倒在纸墩上,待一缸纸浆舀完后,就用榨板将纸墩上的湿纸榨干水分,待纸张不粘手时再一张张地扯开,晾晒在竹竿上。晾干之后,便取下来按每盒30张进行整理,再按50盒1捆打成捆。因所有操作全是手工,速度自然较慢,一天一个人最多只能舀纸30斤左右。

舀纸匠周世荣(76岁)与老伴姜先超(76岁)展示舀纸用的舀子。特约通讯员 周云 摄

香龙传统舀纸技艺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旺盛时期,该镇枣梨村、大垭村大约有近80家舀纸作坊。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曾经风行一时的手工舀纸渐渐衰落,舀纸匠人大多年老体弱,年轻一点的则外出打工,再加上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近80家舀纸作坊均已全部关门,香龙舀纸技艺已成为香龙人的历史记忆。

目前,走进香龙镇枣梨村、大垭村,还能在院落、岩洞、溪边看到舀纸用的料池、碾盘、石缸、纸墩等舀纸作坊遗址,还能看见一些渐渐老去或已经改行的舀纸匠人。这些散落在香龙乡间的舀纸作坊遗址与舀纸匠人,则堪称香龙镇乃至合川、重庆少有的农耕文化“活化石”。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