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4个人守护乌江40余公里水域 繁忙时1小时清漂4.5吨
2018-09-04 07:34:03    作者:蔡秀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9月4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蔡秀)江面吹着习习凉风,清漂船跟着晃动起来,唯独这船的驾驶室内全是热气。

透过驾驶室的玻璃窗,两米之外的甲板上,皮肤黝黑、汗流浃背的清漂人员宁明强和郑国江正在作业。这条清漂船正航行在享誉世界的千里乌江、百里画廊。

3平米的船舱里 船长弓腰工作了5年

乌江百里画廊彭水段从万足电站库区,一直延伸到万足、新田、石盘、鹿角、双龙、善感6个乡镇,在重庆彭水境内流域长达40余公里。

清漂船的船长冉长清和他的3名队员,就负责这40余公里的水域清洁,人们称他们为“清漂者”。

乌江上,清漂船正在作业。特约通讯员 陈兴盛 摄

日前,早晚时分的天气较盛夏时节略为凉爽些许,但白日里的阳光依然毒辣,“秋老虎”拖延着凉爽天气的脚步。而相比地面炙热的阳光,甲板上的阳光更增添了几分“秋老虎”的威严,“烤验”着冉长清和他的队员们。

在这条清漂船仅5平米的驾驶室内,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堆放日常用具,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操作台,上面有着近30个按钮。最后剩下的面积只能够放下一把椅子。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船舱的高度仅有1.5米,船长冉长清在进行操作时都直不起腰。头顶的船板滚烫,四面的风却一丝都吹不进驾驶室。

但冉长清却一只手撑着操作台,身体前倾弓着腰观察着船头的情况,另一只手熟练地操作着船上的按钮。

他不断地起身、撑腰、操作毫无倦意。一张座椅大多数时间都成了摆设。

56岁的冉长清,身高1米65,忙碌的时节,他每天得弓着腰在驾驶室内待近10小时。

“已经习惯了,一要清理干净垃圾,二要顾惜着船。”冉长清在清漂船上已经工作了5年,他也在这条船上整整弓着腰5年,由此也患上了颈椎病和腰椎病。

但冉长清说,他开船近40年,喜欢这一份工作。

冉长清弓着腰操作,头顶的风扇早已“罢工”。 通讯员 蔡秀 摄

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 清理漂浮物45吨

驾驶室外,站在清漂船最前端的郑国江光着头,穿着厚厚的救生衣,不断用套着爪钩的长棍一边割断一些太长的竹竿、一边辅助清漂船铲、撮各类漂浮物。

离船舱更近一点是带着草帽的宁明强,他拿着一根更为粗壮的木棍,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全凭一股力气,将铲起来的竹竿打成小段再运进船舱。江面上大部分都是长长的竹竿、木棍,这让宁明强完全没有停下来喘口气的机会,动作稍微一慢,竹竿就跟着戳到船舱的玻璃上……

被打断的竹竿,端口形成不规则的形状,尖尖的如匕首乱飞、乱弹,让人避让不及。

宁明强会被这尖锐的端口划伤吗?

冉长清说:“这很常见,今天没来上班的陈洪脚上穿着胶鞋,都被玻璃瓶划破了血管。”这意味着,宁明强这一顶草帽,除了稍微遮挡直射的阳光外,没有一点能保护头部的作用。

每年的4月到10月,是乌江流域的汛期,也是冉长清他们最繁忙的时节。江水一上涨,江岸的生活垃圾、自然垃圾、生产垃圾就全漂在了江面上。冉长清和队员们早上6点就上班,一直在船上干到傍晚6点。

“人可以不休息,船得休息。”冉长清说,因为天气炎热,想要减少清漂船的磨损,两条清漂船必须轮流“上岗”。

繁忙时节,平均一个小时就能打捞一船近4.5吨的垃圾,一天下来能打捞45吨。在岸边,两辆大货车轮流装运上岸的垃圾。

上午11点,彭水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息,预计当天的最高气温升至37℃。而此时甲板上的温度远远不止37℃。宁明强和郑国江的衣服早已经湿透,驾驶室内的冉长清已经喝掉了两瓶矿泉水。

冉长清说,这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最难熬的是每年的6月和7月,那时候正值汛期,江面漂浮物多,死鱼、死猪、死老鼠也多。“除了热、臭不说,更严重的是被死物上的蚊虫叮咬后,身上十分痛痒。”

在江边生活50余年 他们打算守护江面一辈子

正午十二点,上午最后一船垃圾被运上货车。冉长清、郑国江、宁明强一起清洗过船后,就一同去看望受伤的陈洪。

“这都是小伤,干我们这一行,受伤是家常便饭。”陈洪说,5年前政府引进了两艘清漂船,在这以前,他已经在这片水域划着小船清漂多年。“人工将垃圾捞上船后,再打捆扛上岸,工作量大,效果还不好,现在好多了。”

大货车在江边运送漂浮物。 特约通讯员 陈兴盛 摄

陈洪说,如今,这片水域成了旅游景点,每年络绎不绝的游客远道而来,游览乌江画廊。他和队员们在江边生活了50多年,有了这一份工作,清理江边就像清扫自己的家一样。

“有时候,我们在江面遇到游客,他们都很热情地给我们拍照,与我们打招呼。”郑国江说,作为家乡人,看着江面越来越干净,游客越来越多,心里也高兴,做这一份工作还是挺光荣的。“我们从小在江边长大,自然希望这片江水能更加干净。”

“一直干到干不动那一天为止吧。”谈及以后,冉长清如是说。

如今,在乌江上清漂的四人都已年过五旬,他们都想让画廊以最干净的面貌迎接游览它的游客,也希望这一片绿水能永远造福子孙。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