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姚坤森)从前段时间发布的《网络餐饮消费维权舆情数据报告(2018-2019)》看,由于网络餐饮具有非现场、不可视等特点,其食品卫生安全相对更加难以保证。比如,平台上公示的明明是干净整洁的营业场所,实际上可能是不堪入目的家庭作坊;而消费者对这些存在脏乱差、经营不规范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却无从核实考证……
针对网络餐饮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认为,一是第三方平台没有履行《食品安全法》赋于其对生产经营进行检查、查证或者检验审查的义务,造成很多无证餐饮企业也在第三方平台上出现,进行非法经营;二是入网经营者没有履行食品安全的义务,给消费者提供不合格的餐饮;三是在最后一公里配送阶段存在一些卫生隐患。
孙娟娟还提到:“互联网与餐饮业衔接之后,消费者有了更多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机会。无论外卖或堂食,消费者通过售后评价反馈信息,不仅对经营者本身发生作用,而且能够用于平台管理、政府监管甚至媒体监督等方面。”
“在食品安全互联网智慧监管上,人工智能可作为一把标准尺子,去客观衡量餐饮企业食品安全是否达标。”北京明略科技数字卫生负责人鲁邹尧说。
他认为,相比较人为监管的主观判断,人工智能智慧监管减少了干扰因素,标准上更加统一;另外,通过机器算法,能够精准计算出老鼠的运动轨迹,从而为根治鼠患问题提供路线图,把智慧监管和问题处理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从餐饮加工制作环节根除卫生隐患。
在业界看来,当下餐饮行业面临两个快速发展,一是显性的,即到家外卖;另一个是不那么显性的,但从行业变革角度讲却更关键——餐饮行业数字化升级。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磊认为,面对每天数千万单的餐饮交易量,从食材供应链到后厨卫生、配送环节的安全保障,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毫无疑问可以发挥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作用。特别是随着5G时代到来,数据、物联网高清技术与商业耦合,将对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上,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由于食品安全法律规则的自身特殊性,智慧监管和法律衔接上需要做大量工作。比如,人工智能食品安全知识体系的建立,只有将食品安全相关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都接入到系统软件中,通过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双升级,才能加快食品安全人机共治智慧监管的落地。”鲁邹尧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也认为,智慧监管与传统监管本质上没有区别,传统监管强调用外部力量对市场进行干预,因为存在比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要有机构监管,这种监管的有效性受技术、信息、资源等因素约束。而智慧监管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强调技术更新,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技术;二是体制更新,由监管部门单方面管控转向合作治理。
“只有让监管部门、平台、从业者、经营者、消费者都能参与有效的风险管控,才能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王锡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