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教育扶贫怎么做才精准
2019-01-15 08:00:58    作者:邓纯余      来源:光明日报     

   【论教】  

  作者:邓纯余(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兼职研究员)

  教育精准脱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不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运用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技术技能,以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在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冲刺阶段,唯有以“精准”的模式,有的放矢地找准薄弱环节及其症结,才能提高教育扶贫效率,真正实现脱贫目标,为实现贫困地区教育公平和共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怎么做教育精准脱贫才精准?

  一是分类提供教育脱贫服务。扶贫必先识贫,教育脱贫政策对象直接决定教育脱贫制度的设计。我国教育脱贫的重点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群体:一类是城乡结构性不平等导致的教育贫困学生,包括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一类是较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非学龄教育贫困人口,主要是高中学历以下、无技能、低技能的农村贫困青壮年和进城务工人员。这两类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存在本质差异,对此必须针对教育贫困群体内部多样化的学习诉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公共教育服务。

  对于教育处境不利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脱贫的重点是提供优质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公平的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如办好贫困地区必要的幼儿园、村小学和教学点,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完善控辍保学机制,保障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实现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政策的全覆盖;针对建档立卡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用多种形式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

  对于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非适学人口,重在从观念、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三个方面识别其学习需求,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如建立贫困地区现代农林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开展乡村旅游、生态护林、林下经济、节能环保等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其持续改善自身生计状况的能力;对进城农民工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实现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精准对接。

  二是科学设计教育脱贫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目的和手段关系要弄清楚。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客观科学的教育脱贫标准是建立教育脱贫退出机制的基本依据。

  一方面,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整体反贫困政策要求的教育脱贫标准。针对学龄人口,侧重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逐步提高质量,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参照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平均和中等水平建立相应标准。针对非学龄人口,结合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扶贫任务,侧重灵活、动态、弹性的非学校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开发,结合能力和学历双重导向,建立灵活、动态、弹性的教育脱贫标准。

  另一方面,建立与贫困人口教育贫困特点相适应的教育脱贫标准。针对绝对贫困,教育脱贫标准宜定位于转变贫困人口的观念和意识,再通过提供适宜的教育,提升其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而增强其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最终脱贫并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针对建档立卡户中的学龄人口,完善当前基于学校的教育脱贫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其施以更多的补偿性教育。针对建档立卡户中的新增劳动人口,侧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针对存量劳动力,侧重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劳动技能。针对非建档立卡户、因教致贫或教育处境不利群体,侧重理性教育观念的培育、教育选择行为的转变、就业出口的帮扶等,激发教育贫困家庭的内生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三是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在解决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时应站在教师本位,从健全待遇保障和提供高层次发展平台等方面构建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的激励机制和机会结构,精准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

  首先,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一方面,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助,帮扶和关照教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住房、家庭建设等,为贫困地区教师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增加贫困地区教师的职称评定机会,且在评定标准上予以适度倾斜。

  其次,精准补充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立省级统筹规划、统一选拔、严格标准、精准招考、优中选优的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重点补足配齐音体美和外语等紧缺学科教师。适度放宽贫困地区教师编制的制定标准,使一些优秀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有机会进入公办教师队伍。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批家庭困难、学业优秀、有志从事乡村教育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就读,定向培养、协议服务。改革培养模式,精准免费培养“小学全科”“中学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

  再次,精准培训贫困地区师资。加大“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向贫困落后地区的倾斜力度,同时加强市县级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加强建设精品类培训课程,提升乡镇和县级教师培训质量。重点针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双语教师和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教师开展培训,不断加强对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教师培训,同时着力改进教师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与发达地区学生同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阻断因教育资源匮乏造成的个体文化贫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育脱贫是指导脱贫攻坚的新理念,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新方式,是实施反贫困战略的新对策。教育脱贫应当着眼于从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以及怎样脱贫四个基本方面精准发力,这不仅将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而且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的样本参考,为人类的包容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开创二十一世纪人类反贫困事业的新纪元。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5日 13版)

责任编辑:胡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