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巴渝大工匠系列报道(五)国宝石刻修复“御医”陈卉丽
2019-10-12 08:18:12    作者:刘广滨 吴军      来源:成渝经济网     

    本网重庆讯(刘广滨 吴军)多年来,她与石壁为友,与化学试剂为伴,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烤火炉。她用智慧、毅力和汗水让石刻重获新生,把最耀眼的光彩还给文物。这就是“石刻御医”陈卉丽。

     å·´æ¸å¤§å·¥åŒ  | 修复国宝千手观音 走近“石刻御医”陈卉丽的一天

                    图为“石刻御医”陈卉丽在工作中(重庆市总工会供图)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精华千手观音造像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近千只手、眼、法器,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斑斓夺目,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陈卉丽用了8年时间,独立完成了千手观音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复。也续写了她和文物的故事。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工程在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1号工程”。而那时,千手观音造像病害已达34种,拯救“千手观音”刻不容缓。这时,陈卉丽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参与“1号工程”,并担任石质修复组组长。

    多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让陈卉丽在这个任务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通过高清摄影,她将观音像分为99个区域探查、标记病害;穿着铅衣,她对石像进行X光探伤;投用分体式脚手架,她开创了文物修复的先例;在修复过程中不断创新,她开创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模式……

    有人称呼陈卉丽为“石刻御医”,在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可初步诊断文物病害20余种,准确率达95%以上,与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

    8年多来,3200多个日夜,为了对千手观音的830只手“对症下药”,她和团队一起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常常为了一个小细节而辗转难眠,仅编制的修复实施方案就多达1066个,填写调查表1032张、约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制作病害矢量图335幅,拍摄现状照片1300余张。

    开凿于唐宋时期的大足石刻,历朝历代有过多次修复,材料都不一样。为了找到最佳的加固剂,陈卉丽必须带着团队一一分析。“我们要知道,这些材料起什么作用。一些有缺陷的修复方式,比如水泥,强度太大又含盐,具有腐蚀性。如果是承重结构,只能想办法把盐吸附出来,减少对文物的损伤,如果是非承重结构,就要想办法去掉。”陈卉丽说。

    陈卉丽和同事们用了3年的时间,从10多种材料中提取不同比例剂量,反复进行实验100余次,最终配比产生了最适应千手观音造像环境需要的加固剂,确保了千手观音石质胎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995年从事文物修复以来,24个春秋过去,陈卉丽仍然热爱着这份工作。“我在这个岗位上这么多年,真的当我面对那些生病的文物时,仿佛都能听到它们在诉说自己的疼痛,当我努力修复好它们的‘病症’之后再面对它们时,又仿佛能看到石像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感谢。”陈卉丽说,“所以不管修复文物的过程再艰苦,只要看到修复完成后的效果,就会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巨大的成就感,这份工作也带给了陈卉丽无尽的遗憾。她坦言自己做这个工作以来最对不起的人是母亲,修复千手观音的八年正好是母亲重病期间,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由哥哥和嫂子照顾,而她自己只有春节的两三天假期能照顾老人。“妈妈是小学老师,每次听说我在做文物修复,都特别能理解我的工作,也为我骄傲。”陈卉丽说。

    两次获选巴渝工匠,让陈卉丽谈起“工匠精神”时有着深刻的体会:“文物代表的是中华文化和历史,文物修复工作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如今社会各界都关注着‘巴渝工匠’这个群体,我希望借助这个机会,把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传播到更远的角落,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文物保护队伍,让这种精神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