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成都 内陆平原构筑开放新高地
2018-11-19 07:46:30    作者:佚名      来源:成都日报     

    原载201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04版,有删节

这些天,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耀特别忙碌。“我们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动物试验,实现1亿元A轮融资,预计2019年上市。”李耀感慨,公司发展顺利,与成都的一条直飞国际航线开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成都和美国硅谷相隔上万公里,如今已是‘天涯若比邻’,这也是当初选择落户成都的重要因素。”李耀说。

成都抢抓“一带一路”和四川“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机遇,确立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新目标,内陆平原正构筑起开放新高地。

开放倒逼改革推动创新

成都,在中国的版图上位于西部,而在西部区域里,它又位于东部。与此同时,成都又是四川盆地的“盆底”。突破“盆地束缚”,成都人从不懈怠。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在新一轮开放中响亮提出,高水平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开放高地。

现代治理体系和能力水平不高、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对比世界一流城市找差距,成都针对顽疾抓治理,以开放倒逼改革、推动发展。

从北京到成都办理网约车资质的韩正杰,没想到短短一天时间就搞定了所有手续。韩正杰的意外惊喜,源于成都试点的“首证通”改革:以“首证”作为审批办理“后证”的依据,打通部门壁垒,市场主体不再需要重复提交材料、来回多个部门跑,高效便捷。

聚焦现代政府治理、双向投资管理、贸易监管服务、金融开放创新、产业集聚创新五大领域,成都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出台产业新政50条,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政策配套体系;成立金融仲裁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大力实施人才新政,聚集56所高校、6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33家创新创业载体、近500万各类人才,创新创造资源加速集聚……

大通道建设促进大开放

80后的仲俊斓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司机了——他从2013年4月开始驾驶成都—罗兹中欧班列(蓉欧快铁),5年来班列从最初的一个月3趟增加到现在的一天3趟,“时速从10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成都到波兰罗兹的时间从18天缩短到12天。”

成都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以大通道建设促进大开放:106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达全球,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4980万人次,成为国内航空第四城,迈入世界机场30强。天府新机场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国内第三座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5亿人次;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量率先突破2100列,稳居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已成为联接境外16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的泛欧泛亚重要铁路枢纽。

以天府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平台为支撑,中德、中法、中韩、中意等合作园区相继在成都落户。全市累计设立外资企业7667家,累计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约780亿美元,居于中西部前列,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280余家。成都已与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外贸进出口总额近20年增长26.5倍。

塑造鲜明的世界城市标识

近年来,成都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着力塑造鲜明的国际标识,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除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还高标准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正在成为成都显著的国际标识,成为世界认识成都、感知成都的重要窗口。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世界航线发展大会……在这些聚集众多国际友人的会议上,“成都美食展示体验活动”给前来参会的外国嘉宾带来“惊艳的成都味道”。成都市提出打造“全球川菜四大中心”,建设全球川菜标准的制定中心、原辅料生产集散中心、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输出中心,用5年时间打造千亿元级产业。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