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成都这四个方面工作获督查激励
2018-05-04 07:12:04    作者:赵荣昌 张渝 杨彩华 王静宇      来源:成都日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全国的25个省(区、市)、82个市(地、州、盟)、116个县(市、区、旗)等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24项奖励支持措施。在这份督查激励的名单中,就包括成都!其中,成都共有四个方面的工作上榜。

 

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制造强市

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在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方面,出台《成都制造2025规划》并形成规划体系。编制了成都制造2025重点产业、空间布局、创新驱动、企业培育、“互联网+”、财经环境优化、基础支撑7个专项推进计划;发布《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涵盖了成都市产业发展报告、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导则、成都市重点产业导则、成都市重点产业园(集聚区)导则、成都市促进产业发展政策等内容,整体上形成了系统鲜明的产业发展导向,将引导市场行为,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和重点园区集聚;构筑最适宜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实施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了“产业新政50条”,以及10个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创新要素供给,增强产业核心要素聚集能力。

在促进工业稳增长方面,持续开展“稳增长”督查,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以产业生态圈招商理念提升投资吸引力,围绕产业园区、领军企业和关键要素抓招商,切实增强项目合作洽谈、资源要素招引和招商团队协作配合能力;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重点围绕产业生态圈,瞄准现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梳理上下游和关键配套目标企业,积极组织开展以商招商,带动格罗方德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企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大中小企业培育,搭建了“成都市企业服务平台+‘962578’企业服务热线”政企沟通交流渠道;强化载体建设夯实工业稳增长基础,完善“20+10”产业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转型升级方面,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制造牵引产业生态圈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方案(2017年)》,确保产业生态圈构建有序推进。建立市县两级联动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机制,整合全市资源,统筹推进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区县产业生态圈建设,启动建设13个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涉及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7个产业。同时,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坚持中游突破、两端跟进,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提升本地配套率,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

下一步,成都将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把提高工业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制造强市,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努力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出成都贡献。

 

构建产业生态圈 打造创新生态链 全面提升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能级

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

 

作为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成都市郫都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创业与发展实体经济相结合,大力聚合双创资源、构建双创生态、激发双创活力,推动“极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覆盖”,形成了“一核三带五街区N社区”的双创格局。其经验做法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育(培育产业生态圈)、创(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引(构建产业生态链)、聚(党建引领聚合力)”四个方面着力,探索出一条双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郫都路径。

在2017年,成都市郫都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发展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创新驱动与发展实体经济相结合,创新环境建设与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相结合,以企业家带动科学家,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市场驱动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实施《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实施方案(2016-2018)》,大力推动国际社区整体提升行动、科技金融供给改革行动、知识产权转化攻坚行动、双创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多方协同融合创新行动、创客教育提质增效行动六大重点行动;双创主体引育工程、项目梯级孵化工程、双创环境优化工程、技术平台共享工程、国际品牌塑造工程五大重点工程;不断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结构性、制度化转换;不断培育新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引擎;不断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链和产业生态圈,全面提升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能级,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截至目前,郫都区双创示范基地双创载体空间达102万平方米,引进智优沃、Fenox、清华启迪、京东云创等国际国内知名孵化器63个,诺奖得主、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55名,聚集创客3万余人;引进杰狮隆、拓米国际、无界空间等重大项目78个,总投资457亿元;累计新增市场主体22364户,新增注册资本271.7亿元,新增专利申请8510件;引进创投机构20余家,聚集基金22只,31家双创企业在天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48家企业实现直接融资80亿元以上;培育软通动力、深圳浪尖、老肯科技等潜力独角兽企业25户,引进独角兽旷世科技,涵盖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2.5平方公里的国际社区起步区加快建设,高端人才生活圈、工作圈、娱乐圈加快形成,成功跻身全国创新创业(双创)百强区第23位、四川省第1位,获得全国首个大学生产业示范园、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和国家知识产权特色小镇等称号。

 

“三管齐下” 良好土地利用秩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计划执行好

 

位于成都市“西控”核心区域的崇州市,近年来,坚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紧密联系起来,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机制,统筹安排各类用地,通过“三管齐下”,构建了经济高效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人地关系协调的土地利用新模式。目前,该市耕地保护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得到了有效控制,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全面提高,促进县域经济高速发展。

近年来,崇州市抓住机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按“多规合一”要求,积极参与各部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各层次规划衔接工作,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有利时机,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与各乡镇、各部门密切衔接,了解项目用地需求,对全市土地进行了合理布局,科学、全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同时加强部门协作,推进三线划定,会同规划局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会同环保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土地规划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空间开发结构,构建了协作、均衡、稳定、和谐的规划管理体系,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崇州市还积极构建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新格局。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有机结合,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用地管地水平。

一是建立适应产业发展和产业功能区定位的资源配置机制。确定区域用地开发强度,明确区域用地需求,产业类型、产业标准;建立“一图一表”为核心的项目准入审查机制,项目进入提前审查总平面图,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等准入条件,核定其用地规模。二是建立弹性供地机制。实施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目标管理,开展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着力实施“五换四培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做大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做优智能家居特色产业、培育大数据新兴产业,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家具质量提升示范区。三是建立低效用地再利用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建设用地总量管控、区域平衡,建立宗地单位的数据库,2018年完成城镇低效用地数据库建设和城镇低效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完成800亩低效土地再利用。

此外,崇州市还坚持突出重点,增强计划执行力。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依法依规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积极推动国家级项目李家岩水库、民生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崇州段工程、成温邛高速崇州西快速路连接线、成温邛高速扩容改造、成都润恒国际食品(冷链)交易中心、三郎陇海国际旅游度假区、通用航空等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做好用地保障工作。将有限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合理安排到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上。对项目用地指标、使用规模等提前介入,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鼓励发展的产业用地。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不动摇 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

 

2016年,我市被确定为第四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我市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区受到通报表扬。

我市构建起强有力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体制,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实现医疗、医保、医药由一位市领导分管。同时,切实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市本级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分别同比增长12.8%、18.1%、30.8%。

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对因取消药品加成而减少的合理收入进行多渠道补偿。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平稳调整上千项医疗服务价格。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开展药品采购“两票制”改革。

在提升医保保障力度方面,2017年,我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680元/人和720元/人,其中财政补助标准从440元提高到460元,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双提升,城乡参保人员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多种措施,控制住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同时,推动按病种收费改革,确定100余个病种,在公立医院试行按病种收费。

将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两大抓手,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

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由城市大型三级医院牵头的医联体覆盖了全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百姓在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

本报记者 赵荣昌 张渝 杨彩华 王静宇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