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谭继和:我是高级泥水匠 为城市注入文化黏合剂
2018-02-05 08:41:35    作者:陈谋      来源:成都商报     

 

2月1日,成都,谭继和伏案工作,面前堆着高高的书稿

  谭继和

  1940年出生于重庆开县,196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先秦史副博士研究生毕业。

  现为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全书》学术委员会副主、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委员。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至今成都人逍遥自在似神仙的生活方式以及浪漫梦幻的精神创新力,就是几千年蜀文化、天府文化基因土生土长、传承孕育的结果。

  ——谭继和

  谭继和的家在西南民族大学校内的一栋老旧居民楼里,一进门入目之处皆是书,柜中、桌上、过道边、茶几旁、沙发上……除了厨房和洗手间,每间房都被各类学术书籍堆满了。二十多年前,他就因藏书超过两万册而被誉为“天府藏书家”,这一牌匾如今还挂在客厅中。

  2月1日,记者到访这天,一大早,谭继和就在书桌前伏案工作,厚厚书稿正在审校,已经高过头顶。书桌那头,是他的夫人祁和晖,“她是搞文学的,西南民大的教授。”

  两人相对而坐,安静地埋首于书海中,专注于各自的工作和阅读。他们携手走过50多个年头,写出过不少论文和著作。“阅读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生的工作,工作是阅读,闲暇也是阅读。”

  作为天府文化的研究者、守护者,谭继和的信念就如他喜爱的苏轼的那句诗:“不羡千金买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他说,如果能写下一篇大众喜爱的珠玉似的文章,便此生无憾。

  一个学者的执拗

  纠正错误解读 树立文化自信

  从1976年开始,谭继和就在成都专门从事成都文化与巴蜀文化的研究。他认为今天对天府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学术创新,赶不上大众对天府文化的实践创新,“我们不光在历史解读上欠了账,在现实解读上也欠了账,有些解读不正确。发展天府文化,首先要研究好它的内涵,才可能外延出去,走进民间、走进社区,我做了一些有关天府文化的讲座,目的就是想宣传天府文化的真正的正确的学术解读。”

  谭继和认为,从三星堆到金沙“神权政治说”、“文化西来说”和“犹太人创造说”,是对蜀本土文化最大的误读和亵渎,是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宝墩文化证明蜀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从三星堆的鸟崇拜到金沙的太阳神鸟,这种以“羽化飞仙”为特征的翱翔宇宙、控引天地的文化想象力,是创造天府文化的蜀人最大的特征。至今成都人逍遥自在似神仙的生活方式以及浪漫梦幻的精神创新力,就是几千年蜀文化、天府文化基因土生土长、传承孕育的结果。

  谭继和说,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包括他自己,都认为成都在汉、唐、宋时期文化贡献最大,最优越秀冠的文化就都出在这段时期,明清以后就退化了。“实际上,明清时期,成都在文化上不是贡献小了,是转型和创新了。汉唐成都在精英文化上创造的第一多,宋以后,再到明清,转型为市民文化,成都对百姓基层文化贡献犹多,今天成都生活与精神还受其影响。所以,需要转变研究视角,重新研究。”

  此外,成都三环路的十七座立交桥的命名,都有谭继和的参与。他提到,其中一座立交桥遇到一个命名的错误,“羊西线”被称为羊市街以西的延长线,立交桥就叫做“羊西立交桥”,最早一直用这个工程名字。后来经过他的研究,这条线东边起源于羊市街,西边到犀浦,所以“羊犀立交桥”是这么来的。但是搞工程的人一直没有改,路名和地标还是用的“西”,谭继和与干道指挥部的人商量,请他到工人做路标的地方,监督改过来,把“西”改成了“犀”。谭继和认为,现在“羊犀立交桥”这个路标,有历史记忆的味道,他觉得很高兴。

  一个城市的泥水匠

  成都几十处景观 有他的作品

  “通经致用,学术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尤其是我们今天成都文化的发展,体现在文化产业上、旅游发展上,提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成都的景观建设,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文化的建设,多注入学术内涵,用学术内涵来引领,挖掘景观的灵魂。”谭继和不断提到学术就要通经致用。

  在中山广场四周四条街上,地面各铺了四块铜雕,共雕了16个“老字号”,上面有“老凤祥银楼”“春熙大舞台”……当时谭继和为了确认这些老字号的名称,翻阅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都旧报纸,找出当时的广告,还原了这些老店铺的原始面貌。

  在天府广场南边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块乌木,上面是谭继和撰写的《成都颂》和《天府广场记》。广场四周矗立着12根青铜柱被称为“巴蜀文化十二体系”,上面写着“水润天府”“天下名城”……谭继和说,一根柱代表一个旅游主题,上面的说明文字必须要浓缩成200字内,这在当时是最难的工作。

  近几十年,天府之国不少城市文化工程中,都有谭继和的身影。沙河、天府广场等多个景观工程;锦江工程,“五路一桥”工程,西岭雪山,市内小游园建设工程;从春熙路改造到街道立面整治等项目,谭继和都进行了建议、论证和设计。成都地面上几十处景观留有他的署名或未署名的诗、词、联、颂、记等作品,这些东西是他参与文化策划后的思想结晶。可以说,谭继和见证着成都的发展。

  他称自己只是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高级泥水匠”,专门为各种载体注入文化黏合剂。

责任编辑: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