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驻村干部“三顾茅庐” 55岁“曾幺妹”出山唱幺妹灯
2018-02-02 09:22:43    作者:宦小淮      来源:成都商报     

 

 
蒲江甘溪镇箭塔村村民曾燕芬正在表演幺妹灯

  “幺妹灯”

  蒲江的一项古老民间艺术,融合了川剧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合并而成,被誉为“川剧的活化石”。

  有年味

  上周六,蒲江箭塔村搞了一场“洗年猪”活动,邀请城里的朋友一起给新年预热。民俗活动自然少不了幺妹灯,“退休”多年的“曾幺妹”一亮嗓子,让左右乡邻都赶了过来。

  “曾幺妹”

  曾燕芬从20多岁跟着老师学习唱幺妹灯,擅长幺妹和媒婆两种角色,一度被称为村里的“第一媒婆”。

  曾燕芬已经20多年没有唱过幺妹灯了,但是在一帮年轻人的反复游说下,她还是站了出来。已经55岁的“曾幺妹”一亮嗓子,让左右乡邻都赶了过来,小孩儿们觉得新鲜,老人们却从歌声里听出了乡愁。

  作为蒲江的一项古老民间艺术,幺妹灯融合了川剧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合并而成,被誉为“川剧的活化石”。

  然而,让蒲江甘溪镇箭塔村驻村第一书记伍茂源担忧的是,这项充满年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已经多年没在村里上演了,随着时间流逝,年轻人对这项活动已没有特别的记忆。

  上周六,蒲江甘溪镇箭塔村搞了一场“洗年猪”活动,邀请城里的朋友一起给新年预热。民俗活动自然少不了幺妹灯,“退休”多年的曾燕芬还是穿上喜庆衣服,走到了人群中央。箭塔村也趁热打铁,在村里组织了协会,让大家都来学习这一民俗文化,在今年春节,这一民俗活动将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洗年猪”活动复出

  20多年没唱还是宝刀未老

  2月1日,甘溪镇箭塔村的一处院落中,曾燕芬唱起了幺妹灯里的曲目,20多个曲目,信手拈来,选了一段,声音婉转、曲调悠扬。周围一群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跟着唱了起来,听得太多,大家都会来上一段。

  一曲终了,曾燕芬有些不好意思,摆了摆手,“20多年没唱了,哪里像幺妹儿了哦。”大家赶紧接过话茬,“你永远都是我们的曾大姐。”

  伍茂源今年29岁,是箭塔村驻村第一书记。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专业的他,对民间文化情有独钟,为了邀请曾燕芬“出山”,他也想尽了各种办法。终于,在上周六的“洗年猪”活动中,曾大姐换上了幺妹的表演服装,将这种传统曲艺节目搬到了舞台上。

  偷偷录下曲调

  记录成简谱悄悄学艺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伍茂源一直想把村里的民间文化和公共活动结合起来。“一直以来,幺妹灯在蒲江和邛崃一带比较流行,从正月一直唱到春分。”伍茂源从村里人那听说,以前在乡间小路上,一队人拿着乐器踏着舞步,哼唱着曲调祝贺新年,很多唱词都是即兴创作,成了大家过年的一个固定节目。

  一次偶然机会,伍茂源听到曾大姐哼唱了几句,这才知道她还藏了几首。“后来我找她出来参加村里节目,但她一直不肯。”伍茂源见她不肯,只好让她给大家哼唱几句。伍茂源偷偷拿出手机,将她唱的都录下来。

  到了晚上,伍茂源又将这些曲子“翻译”成简谱,然后打印出来。既然幺妹不肯“出山”,伍茂源就在村里找了20多个年轻人,让他们来排练,但是按照曲谱唱,始终没有那个味儿。伍茂源不得不杀个“回马枪”,再次央求曾大姐复出。这些年轻人的诚恳,最终打动了曾大姐。

  家家户户出门“撵灯”

  那是一代人的乡愁

  曾燕芬从20多岁跟着老师学习唱幺妹灯,擅长幺妹和媒婆两种角色,一度被称为村里的“第一媒婆”,到了村里只要问曾幺妹,大家都知道。

  “以前幺妹都是男士来演,女性不准抛头露面。”曾燕芬回忆说,那时她喜欢跟着其他邻居一起“撵灯”,跟着这些唱幺妹灯的队伍跑。“那时的场面就是人山人海,再困难的家庭,这些唱幺妹灯的艺人都会去,类似于春节慰问。最开始一天赚三元钱,大家要从早上演到天黑,图的就是个喜庆。”她介绍说,这场活动要到春分才会结束,那时候大家重新回到耕种活动中。

  64岁的欧继安是蒲江幺妹灯的非遗传承人,他也回忆说,节目中有很多尊老爱幼、寓教于乐的内容,那时候的民俗活动就是一代人的记忆。

  组织这场活动的许永冰也很感慨,不少村里人也表示,这样的活动在村里都有20多年没有上演过了,能够有幸听到,还是有不少感动。

  传承非遗文化

  让幺妹灯在民间火起来

  曾大姐从师父那里听说,幺妹灯从唐朝时就有了,是一种古老民间艺术,被称为“川剧活化石”。在这种民俗文化中,人物角色中,男青年被称为“花鼻子”,女青年被称为“幺妹”,有时候还会加入“媒婆”,唱曲中有不少孝敬长辈、勤俭持家、忠贞爱情等传统美德,乡音清爽、通俗易懂。

  伍茂源在统计的过程中也发现,里面的曲牌名都很雅致、歌词也很凝炼,“应该都是文人雅士创作的。”他介绍说,例如里面有《双旦梅》《珍珠倒卷帘》《花连花》。他也开始在村里召集一些年轻人,依靠社区发展协会,让大家都来学习这种艺术形式。“元宵的时候,这样的民俗活动将在村里重新上演。”他介绍说,相信这能够让不少人找回年味。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实习生 高胜美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