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腊月,消费者便陆续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年货置办大军中,一钞难求的“龙币”、琳琅满目的龙元素商品、出行出游意愿高涨、年夜饭定位火爆……都是新年消费开门红的真实写照。
春节消费火热,洋溢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折射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在消费旺季,消费纠纷也随之增多,怎样才能“避坑”不添堵?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节日期间的消费维权,让我们先从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统计的2023年第一季度12315数据来看看权威分析。
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452.64万元。从投诉举报接收渠道来看,12315互联网平台和热线电话依然是公众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诉求的主要渠道。
根据市本级办理情况统计,第一季度,市局机关直接办理的公众诉求以业务咨询为主,咨询内容主要包括注册登记、行政审批、消保维权、价格政策以及药品流通监管等,诉求平均办理周期为1.78天。
“从客体类别的大类来看,商品类投诉举报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3.51%,服务类投诉举报占投诉举报总量的46.46%。”市市场监管局分析指出,商品类投诉举报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为:食品,服装、鞋帽,家居用品,化妆品,交通工具。
从受理投诉看,数量较大的问题主要有:售后服务、合同、食品安全、质量和价格投诉。增幅较大的为价格投诉和售后服务,而质量投诉数量同比下降。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