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蓉漂”回家 除了川货还带些啥?
2018-02-07 08:40:16    作者:熊筱伟 魏冯 寇敏芳      来源:四川日报     

   编者按

  过去的一年,有个新词变成热词——“蓉漂”。它的出现,不仅因为成都人才落户新政向全球人才敞开了怀抱,不仅因为《成都》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更因为这座“新一线城市”和它背倚的天府之国,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越来越有吸引力。

  往年的春运,我们更多关注生活学习在外地的四川人的回家故事。2018年的春运,我们将镜头聚焦越来越多的“蓉漂”。不管他们来自何处,这个春节,他们总会带着四川礼物、四川收获和四川故事回家,把对四川的感受、四川的新形象带向更遥远的地方,带给更多的人。

  截至1月底

  “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6个月以来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等30个城市超过12.5万人落户成都

  今年春运

  四川地区各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达647万人次

  比去年增长10%预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出港旅客292万人次

  故事 1

  辽宁“蓉漂”

  两个孩子两个妈 飞跃两千公里的旅程

  □本报记者 熊筱伟

  今年春运,赵琳琳带回家的既是“礼物”,也是沉甸甸的任务——两个孩子,从成都带回到逾2000公里外的老家辽宁锦州。

  这是她第一次带俩儿子回老家。大儿子3岁,在成都出生的小儿子刚7个月。丈夫因工作不能同行,俩孩子和一堆行李,就落在赵琳琳和退休的孩子外婆身上。好在,不久前成都开通了直飞锦州的航班,省去不少辗转之苦。“几个小时,应该没啥问题。”

  然而,还没启程,赵琳琳就发现“有问题”。

  2月5日凌晨4点,她醒了,也不敢开灯,蹑手蹑脚收拾,没想到还是惊醒了襁褓里的小儿子,“哇”一声哭了。赶紧抱起来,又是喂奶又拿玩具逗,足足半小时,“手都酸了”。

  这和计划的不一样啊。“本来想等儿子睡好,再给他们穿衣服。”这下只能把灯全打开,丈夫、孩子外婆齐上阵,把还没醒的大儿子也拖起来,穿戴洗漱完毕,提起行李就开车上路。

  到了机场,离起飞只有一个小时了。赵琳琳来不及和丈夫告别,俩孩子一个背、一个放推车上,一路小跑去安检。打开行李受检,一通忙乱,差点忘了一旁的大儿子。“孩子万一跑丢了怎么办?”外婆冒出这么一句,赵琳琳立刻接话,“妈你千万别动,看住另一个(孩子),我一个人去追。”

  总算在登机口关闭前上了机。坐好,赵琳琳立即掏手机发微信,告知丈夫顺利登机。丈夫一直守在机场门口,“怕我们没登上机,有啥事好接应。”

  丈夫,是赵琳琳去年5月从北京辞职到成都来的重要原因。“也犹豫过,毕竟在北京十多年了,挺恋旧的;另外,我不能吃辣,小区里做菜的辣椒味儿都能呛得想咳嗽。”但丈夫一句话感动了她:房子在哪儿不重要,家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到了成都,感受比预想的好。“扫街阿姨都会给我打招呼,满满人情味。”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良好的创业氛围。“成都人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包容和接受度。”不愿当家庭主妇的她,月子还没坐完就开始在成都大街小巷看铺面。她要引入北京一种全新亲子教育模式,创业办幼儿教育机构。

  创业比想象中更麻烦。铺子虽已敲定,可装修却因和物业的沟通拉锯而一再推迟。本计划一月底就要完工的。

  飞机起飞了。大儿子像打了鸡血,兴奋地问这问那,“飞机为啥(看起来)没有动呢?”“为啥太阳那边很亮啊?”“我看到底下的山啦!”……小儿子睡不着,不一会儿就开始哭。“这几个小时,还是比较难熬的。”赵琳琳只得变着法儿拿磨牙棒、拿小饼干哄,不断向周围乘客欠身道歉。

  上午9点半,在小儿子的哼哼唧唧和大儿子的兴奋中,飞机终于落地锦州湾国际机场。离起床刚过去5个半小时,赵琳琳身心俱疲。不过她并没有一句抱怨,“自己选择的路,再辛苦也要走完。”

  下了飞机,第一个电话是给丈夫报平安,第二个电话是打给铺面设计师,和物业工程部主管和设计师再次谈了铺面施工问题,“那边初步同意装修方案了,算是成功了一半吧。”

  走出机场,东北的凛冽寒风一吹,大儿子连打了几个喷嚏,“妈妈,我们还要回家(成都)吧?”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