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尝试“两权分离”
2017-09-19 08:08:17    作者:吴晓铃      来源:四川日报     

 

美术社砖楼内部。

  人民公园对面的祠堂街,一直是一片破破烂烂的低矮建筑。然而最近,位于16号的一栋两层砖楼在拆掉打围之后,却以其民国建筑风情吸引着过往行人。这栋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上世纪30年代曾是四川美术社所在地,吸引过张大千等名流在此办展。几十年以后,它却垂垂老矣几近荒废。得益于成都在市级以下文物建筑中试点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依法进行维修后的古老建筑,又重现生机。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张大千办展的美术社旧址首吃螃蟹

  8月31日正午,祠堂街上的老妈蹄花、火锅等餐馆又开始了热闹的吆喝。在一派杂乱无章中,外立面已维修结束、中西合璧的祠堂街16号砖楼,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这原本就是它该有的样子。”买下这里使用权的谢永建笑称。

  祠堂街民国时期是成都翰墨飘香的文化地标。祠堂街38号,《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10号,民国时著名的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同时也是四川著名国画家张采芹的画室。而不远处的祠堂街16号,就是原四川美术社所在地。成都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抗日战争期间至1949年前离开成都,在成都开过四次画展,其中两次就在这里举行。1943年,徐悲鸿赴成都举办个展的所在地也在四川美术社,亲眼目睹张采芹为接纳来川躲避战乱的艺术界同仁并为其办展所付出的艰辛,他还主动为张采芹画了一幅全身素描像。

  这处曾经名流云集之所,早已是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建筑产权不归属于文物部门的尴尬在于,这处文物随着时光飞逝,老态龙钟,产权所有人意识不到它的价值,而缺少保护经费的文物部门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尝试文物两权分离:引导社会资金买下使用权,并按文保要求进行文物保护,迫在眉睫。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市县级文保单位和文物点的维修利用。此后,成都市文物局开始筹备试点,祠堂街16号入选。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