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津之南的莽莽林海深处,驻扎着一支守护绿色的钢铁防线——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森林消防专业队。成立于2021年,32名平均年龄35岁的队员,常年驻守在四面山应急救援中心,用忠诚与汗水筑起森林“防火墙”。2023年,队伍被纳入全区森林消防力量,成为守护四面山自然保护区的主力军。

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森林消防专业队(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这支年轻的队伍,以铁血丹心和过硬本领赢得了广泛赞誉:荣获2023年重庆市林业系统森林消防技能比武竞赛团体二等奖及多个单项奖;获评2023年江津区“岗位学雷锋示范点”、“优秀红岩党员突击队”及2024年度“最美应急人”。2022年,国务院安委会综合检查组对其专业化建设、训练水平和信息化应用给予高度评价。
向险而行,烈火洪流鉴丹心
队伍以19名党员(占比59%)为坚实脊梁,忠实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通过45次聚焦楷模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安全法规、防火专业的深度研讨,队伍不断剖析短板、凝聚思想共识,将崇高的思想伟力内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战斗力。
“闻令而动,向险而行”是这支队伍自组建起便烙印在骨子里的行动自觉。在2018年中山镇安家屯雷击火的战场、2021年中山古镇“6·4”熊熊烈焰的扑救,支坪、蔡家森林火情的紧急驰援,以及2025年中山古镇“7·8”水灾后的泥泞清淤等一次次与火魔搏斗、与洪水抗争的生死考验中,队员们无畏冲锋、向险而行,以血肉之躯筑起安全屏障,用无畏的逆行生动诠释了“最美应急人”的赤诚担当,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宝贵的绿水青山,谱写了热血澎湃的忠诚答卷。
砺剑强兵,锻造应急铁拳
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食宿、学习、训练、驻防。严格对标市级训练大纲,科学施训、严抠细训,全面提升理论、体能、技能和实战能力,确保“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人防固根基:科学编组,定岗定责。高火险期化身“流动哨卡”,严查火种,源头阻患。防火期及重大节日,带装巡护足迹遍布18.39万亩国有林及毗邻乡镇,累计巡护2300余次,及时制止野外用火,铸就四面山国有林区48年“零”火情的金色盾牌。
物防强保障:2700余件精良装备是制胜利器。年均130余次高强度机具实操与150余次精心维护,确保装备随时“拿得出、用得上、打得响”。结合复杂地形、多变风向的战术演练,年均7~10次全流程扑火实战,锤炼出高效处突真功夫。
技防提效能:5名信息化骨干勇探新路。构建“四面山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中心”及管护站分中心,编织智慧防控网络。建立应急指挥信息数据库,精准标注水源、道路、卡点等关键信息。19个高山瞭望云台+60余个路口监控,织就“远望-中巡-近控”天网。4架无人机“24×7”鹰眼巡护,详勘植被、标注火险,为精准决策奠定数据基石。
筑基强制,多维织网护安
队伍立足实战需求,精心编制“多案合一”实战手册,创新性地将森林防火、防汛抢险、高空(坠落)救援等多类灾害场景预案融为一体,内容精炼、操作性强,成为日常巡查、模拟拉练和实战响应的“行动宝典”。能力建设常抓不懈,近年来,组织防灭火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155场次,开展各类救援装备实操训练与技能比武476批次,显著提升了单兵作战与协同配合能力。区域联防是制胜关键,队伍与川渝毗邻地区应急力量开展联合实战演练47次,在模拟复杂火场、洪涝灾害等场景中磨合机制、锤炼队伍,显著增强了跨区域协同作战的硬实力与默契度。
队伍深知“防”胜于“救”,将宣传教育视为守护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队员们化身“安全宣讲员”,常年坚持走村串户,利用“大小喇叭”、方言土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对面讲解防火法规与避险常识;在集市庙会、传统节庆等人流密集场所,通过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物料、循环播放警示案例视频等形式,广泛普及安全知识,累计覆盖群众超11万人次,真正将安全意识的种子深植于民心。
(文/刘广滨 张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