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重庆总体呈现旱涝并重,强降水偏多偏强,高温干旱偏重的特点。防范应对重点是江河洪水、山洪泥石流、城乡内涝、工程出险、高温干旱及多灾并发。为切实提升应对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重庆市持续健全“1+13+42+N”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常态化分级布防救援人员3.2万名。持续健全“1+5+N ”航空救援基地体系,分散布局6架直升机,初步形成市域内1小时、成渝地区2小时航空救援圈。着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装备水平,因地制宜,基于“应对极端”的功能定位,自主研究功能、自主设定规格、自主编制参数,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适合我市灾害救援需求的装备设施,新增配置7大类3.1万台(套)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各级救援队伍,特别是区县、乡镇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大幅提升。组织开展应急装备实操、智慧应急救援指挥、应急通信保障等培训、拉练共3600余人次,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全市分级分行业开展“战汛—2025”防汛抗旱系列演练,在主汛期前完成演练,筑牢防汛减灾“安全网”。
重庆市举行极端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桌面推演。4月23日,重庆市举行极端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桌面推演。此次推演旨在检验多层级、多部门协同应对能力,检验《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升极端强降雨地质灾害防范应对水平。本次推演采取桌面无脚本形式,以2023年万州“7·4”、2024年“7·8”特大暴雨灾害为背景,模拟重庆遭遇2008年以来最强极端暴雨过程,引发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群发,偏远山区个别村社面临“三断”情况下的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工作。演练依托“数字应急”智防、智救综合应用,以及气象、规划自然资源、水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业部门的专业应用,重点推演了“部—市—区县—镇街”上下联动、多跨协同,处置应对多点散发险情灾情的全过程,系统展现了重庆市“条抓块统”的综合统筹能力,充分体现了区县、部门协同配合、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的战斗合力。此次推演是基于重庆市强降雨递进预警响应机制,演进了“雨前1至3天、6小时、2小时和雨中实况”4个阶段递进预警及应急响应流程。在雨前防范部署阶段,重点演练了市地指与相关部门、区县运用“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应用,开展灾害风险研判、调度部署和应急准备工作。通过预警发布、多部门会商、启动和升级应急响应、“七情”(警情、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工情和舆情)督导等环节,确保防范措施落实到位。雨中处置应对阶段,重点检验了“区县、镇街基层预警叫应、避险转移等关键环节的应对效能,并依托“应急指挥智救”综合应用,重点演练了智慧指挥体系灾情信息报送、响应升级、指挥调度等环节,特别是模拟“三断”情况下智慧指挥作战过程中,既呈现了“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中型复合翼无人机三维建模、透明化战场等“软实力”,也充分展示了前突车、一体化叫应终端等装备设施的“硬实力”。雨后恢复重建阶段,着重演练了应急响应终止、灾后重建、救援救助等工作,并要求通过复盘总结,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促进后续工作改进和能力提升。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开展水域救援综合演练。4月22日至24日,专业救援总队出动指战员42名、车辆10台,携带234件(套)救援装备前往黔江区阿蓬江镇开展水域救援综合演练。演练模拟因持续暴雨引发山洪,阿蓬江水位急剧上涨,造成2名群众落水、通信基站损毁、山体滑坡等多灾种耦合场景。演练现场,通信队员通过前突指挥车上的卫星网络,实现指挥部通信建联与音视频回传。参演分队按导调指令,依次完成孤岛救援、编队搜救、翻船自救、飞翼营救、抛投器营救以及通信保障等演练科目,有效检验了新配发国债装备的实战能力和三断”条件下的应急救援及通信保障能力,为打好汛期“保卫战”奠定坚实基础。
潼南区举行“战汛—2025”数字防汛综合应急演练。4月24日,潼南区举行“战汛—2025”数字防汛综合应急演练。聚焦“数字赋能、精准防控、高效救援”,锚定“全流程数字化防汛应急响应与智能决策”,贯通基层智治141三级平台,检验数字防汛系统立体监控、精准感知、智能预警、靶向叫应、智慧救援等实战效能和协同能力。演练模拟受盆地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影响,琼江上游普降大暴雨,造成过境洪峰,同时我区部分镇街强降雨引发局部区域山洪。从与安岳县跨区域会商研判、启动应急响应到转移避险、疏散安置、现场救援……全体参演单位在总指挥部调度下,闻汛而动、密切配合,全力开展抗洪抢险,圆满完成各项演练科目,有效磨合了多跨协同应急指挥决策,锤炼了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梁平区开展2025年防汛抢险应急实战演练。4月8日,梁平区2025年防汛抢险应急实战演练在位于双桂街道黄泥村的革新水库与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同步开展,通过科技赋能、多部门联动、实战化模拟,有效检验全区突发汛情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筑牢防汛安全防线。此次演练共投入参演人员150余人,各类应急设备20台(套),进一步完善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抢险救援”全链条防汛体系,为汛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铜梁区多层级预案演练。在汛前完成区镇两级城市排涝、群众转移安置等各类应急预案演练48场。区应急救援中心牵头开展应急双盲拉动演训,前置8支应急救援队伍,全覆盖28个镇街。同时,计划在开展2025年防汛抢险暨突发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实战检验“三断”(断路、断网、断电)极端情况下的物资调运、医疗救护等7个应急模块,提升防汛抢险、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大足区开展水旱灾害防御演练。4月16日,在大足区胜天湖水库,一场以“贴近实战需求、贴近基层痛点、贴近群众安全”为核心的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演练展开。演练模拟了“水库外坡滑坡且闸门停电”“上游突降暴雨引发山洪”等多重险情,覆盖灾险情预警、部门联动调度、抢险设备实操、群众安全转移等核心环节,充分展现“防、抗、救”一体化应急体系的实战效能。
江津区141平台实战“山洪灾害应急指挥调度演练”。4月18日,江津区开展“山洪灾害应急指挥调度演练”,首次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对防汛救灾预警叫应、指挥调度、转移避险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演练,深化防汛救灾工作数字化建设,从而加快“传统模式”向“科技赋能”转型步伐。
永川区开展2025年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3月27日,永川区在一环路青峰路口开展2025年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通过实战实训,筑牢森林防火安全防火墙,进一步提升处置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演练模拟青峰镇胡豆坪村发生森林火灾,在现场,视频监控监测到疑似火情事件后,森林防灭火一体化综合场景应用立即将报警信息发送给“一长三员”。护林员1分钟内查看相关信息,3分钟内赶到现场,核实情况后,向指挥中心报告。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扑火队伍、消防队员、医疗救援队伍等相关力量赶赴现场,现场指挥长根据火势情况,指挥各救援队协调配合,快速、安全、有序进行扑救,并有序做好安全撤离、余火清理、现场留守等后续工作。整个演习过程紧张有序、高质高效,展示了当地应急队伍的过硬素养与出色应急处置能力。
高新区西永街道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为全面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近日,西永街道以“演”筑防、以“练”备战,在辖区内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步拉开应急演练。随着预警警报响起,7个演练点迅速响应,在童善桥村拗口地灾隐患点,监测员发现险情后,立即拉响铜锣示警,村级指挥长一声令下,应急队员迅速集结,按照“三查三报”流程,引导村民沿“生命通道”有序撤离。抢险救援组火速出击,对塌方路段进行人工清障;医疗组,模拟救治伤员;后勤组搭建帐篷、分发物资。来自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的驻守专家手持地质雷达探测仪,对隐患点进行排查,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教会村民“看云识天气”“听声辨险情”的实用技能。通过本次演练强化了村民的警惕性,接下来将为地质灾害点增设指示牌做好逃生指引,并加强特殊人群关注,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石柱县举行山洪灾害等综合应急演练。4月29日,石柱县举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2025石柱县山洪灾害、地灾灾害、森林火灾等突发自然灾害综合应急演练。该应急演练活动模拟该县受极端天气影响,分别出现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县委宣传部、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委、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林业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演练和处置工作。
江津区广兴镇、綦江区古南和文龙街道联合开展防洪抢险演练。江津区广兴镇、綦江区古南和文龙街道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建立“上游吹哨预警、下游转移避险、上下游共同处突”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同流域防洪抢险协同联动。4月22日,三镇(街)联合开展防洪抢险应急演练。14:35,广兴镇、古南和文龙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接五岔水文监测站通知,未来1小时内洪峰过境,预测超保证水位1.2米。14:38广兴镇指挥中心与古南、文龙街道指挥中心建立跨区视频连线,确保信息共享互通,及时研判趋势,联合做好防汛抢险工作。广兴镇指挥中心同步启动防洪抢险应急预案,通过基层智治平台将任务下达到村(社区)每一位网格员,立即组织高风险群众转移避险。针对毗邻区突发事件,通过跨区跨镇实时协同联动,按照“谁距离近、谁交通方便、谁先出击处置”原则,采取最快最合适的防范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5:08,辖区綦河两岸群众得到及时转移安置。15:10,演练结束后,三镇(街)相关领导通过视频连线开展复盘分析,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联动应急预案。本次防汛抢险联合处置从下派任务到首支队伍抵达现场仅用5分钟,毗邻区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置。截至目前,三镇(街)通过前端瞭望、地面巡护、视频连线等方式,建立全天候雨情、水情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跨区域防汛抢险联防联控联动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处置边界区域防汛抢险工作。
(文/刘广滨 张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