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汛期将至。重庆基于今年全市“气温偏高、极端天气多发、洪旱灾害交替并存、极端灾害风险突出”的趋势作出预测,将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按照“统、防、救”三条工作主线,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扎实推进各项汛前准备工作,为这座山水之城的平安度汛做足准备。
强化预警叫应
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的关键节点,重庆立足复杂地形和极端天气常态化特点,着力构建“监测-预警-叫应-转移”全链条防灾体系,迭代构建分段分级分类分层预警响应机制,基于“七情”统报制度,提升各级各部门协同应对质效。持续健全“政府主导、基层组织、群众参与”避险转移工作体系,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基层组织“十户联防”、群测群防“有奖举报”,全面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
“目前,全市已建成3部X波段天气雷达并投入试运行,上线‘1+4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在41个区县的防汛、地灾等中高风险区和人员密集场所部署1384套‘一板一眼两箱四路’片区叫应终端,设备集成‘扫码报灾’和‘一键呼救’功能,在通讯、道路、电力‘三断’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光伏储电、卫星通路建立灾区与后方联系,确保灾区干部群众能扫码报灾,一键呼救,变‘一人报灾’为‘人人报灾’‘一呼一应’为‘一呼百应’。”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规划自然资源部门针对农村山区散居户,在武隆、万州、巫山等区县小流域地灾风险点开展试点建设‘入户叫应’装置,着力预警叫应点上兜底。”
以训促防,以练备汛,各地在汛前全覆盖开展防汛知识技能培训。重庆市防减救灾办统筹举办为期5天的2025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汛前综合培训班,通过“重点业务培训+数字应用实操”的方式,强化各区县和有关部门重点责任人防汛业务技能,加快“数字应急”综合应用实战能力转化。各级各部门分别组织条块培训,各区县聚焦先期处置、转移避险等重点开展实战演练。乡镇(街道)、村社以“乡自为战,村自为战”为基本原则,运用“转移避险作战一张图”,开展简明化演练,全域进入临战状态。
典型案例:綦江
赶水镇地处綦江南部和綦江境内綦江河上游,松坎河、藻渡河和洋渡河在赶水场镇交汇,辖区内共有水库8座,其中:小(一)型1座、小(二)型7座,山坪塘608口,山洪灾害点13个,地质灾害点31个。其中,赶水镇农贸市场具有业态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是该镇备汛防汛重点。一是人防到家到户。在防汛抗旱“三个责任人”基础上,针对赶水农贸市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特点,创新构建 “网格化” 管理体系,设置1名网络长、1名兼职网络员、2名微网络员、9名段长和2名楼栋长,精准划分责任区域,明确职能职责,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二是预警叫应直达基层,在上游 4 处漫水桥安装视频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位动态,完善镇级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确保预警信息精准推送,通过应急叫应终端,实现农贸市场预警信息实时覆盖,叫应直达基层;二转移避险迅速高效。预警通过“141”指挥平台实时调度网络长和兼职网格员,网络长、网络员调度到微网格员、楼幢长和段长,各司其职,迅速通过小喇叭、鸣锣、喊话等方式通知到所负责区域的群众,按照预设的转移路线,有序、高效、安全的转移。
案例:江北
建立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安装桥梁可视化摄像头点位110个,32座桥梁安装桥梁结构监测设备,通过无人机巡查、智能预警系统等实现对雨情、水情、工情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快速预警。
强化风险防范
落实落细防控措施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的关键节点,重庆水旱灾害频率高、区域广、极端性强,防汛抗旱工作不容有丝毫懈怠。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在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强调:“各行业部门要严格压实风险管控责任,落实风险清单管理、闭环管控措施。”
今年以来,重庆压实各级责任链条,以“防风险”为核心,全面排查风险,闭环整改隐患,确保在遭遇极端降雨,发生超标准洪水的情况下,水涨人退、水退人回。
年初,在市政府“1号文件”(安全生产、防减救灾年度工作要点)基础上,市防减救灾委印发全市年度防减救灾70项重点工作任务;市防办进一步细化明确了防汛抗旱年度4类60项重点任务清单,并针对汛前准备工作细化部署了4个方面17项具体任务;市地指办进一步细化明确形成全年抗地震防地灾12类36项具体工作事项清单。市森防指进一步细化明确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5大类33项重点任务清单,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
各行业部门严格压实风险管控责任,落实风险清单管理、闭环管控措施。水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15个行业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动态更新32类防汛、地灾风险隐患、管控措施和管控责任“三张清单”“一点一策”落实闭环管理。其中应急管理部门重点管控临河易涝危化企业112个、临河易涝工贸企业32个,气象部门完成4208个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预警覆盖,水利部门动态管控防洪薄弱点231处、山洪灾害危险区2682处、病险水库13座、高位山坪塘34个,规资部门动态管控高和极高风险区797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15229处。
全市防汛多跨协同、各级联动,各区县迅速进入严阵以待的战汛状态,抓实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典型案例:九龙坡
开展水库汛前检查,运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设备,完成13座水库大坝雨水情及监测设施、溢洪道、涵管等关键部位的隐患排查整治。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区49个雨水情监测站点、27处预警广播和2个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汛前检查维护,确保感知设备在线率达到90%以上(高于区级要求的平均水平80%)。复核市级下发涉河建设项目图斑21个。
案例:铜梁
通过“清单化管控+科技赋能+实战演练”多措并举,全面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一是系统排查“全覆盖”。区防减救灾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风险清单管控工作的通知》,结合“三性三度”标准(严重性、可能性、艰巨性;热度、关注度、困难度),聚焦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洪、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开展拉网式排查。截至4月,累计排查风险114条,建立灾害“风险隐患、责任落实、闭环管控”三张清单,落实整改和防范措施达100%。
强化工程治理
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去年以来,重庆市防减救灾委统筹“固本强基三年行动”和冬春强基重点项目任务,聚焦水库、水电站、河道险工险段、山洪沟道、高位山坪塘、地灾隐患点等重点风险点、薄弱环节安全隐患,加快完成工程措施整治,汛前完成水毁修复、地灾工程治理等重点项目,确保平安度汛。
洪水防御体系持续优化,汛前将全面完成150处水毁水利设施修复;231处防洪风险点、2682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全部完成风险清单数据更新收集工作,落实“一点一策”管控措施,并依托智慧化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精准监测、快速响应。
城市内涝治理同步发力,已完成排水防涝重要点位防护设施建设,累计整治排水管网2806米,完成4处易涝点改造。
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完成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系统数据维护,新增入库点1746处,销号 856处;扎实推进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攻坚,431处存量危岩累计完成工程治理283处、监测布防89处、避险搬迁41处,累计除险清患率达95.8%;持续推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完成1.2万户4.2万名受威胁群众避险搬迁,129处排危除险项目、55处工程治理项目,5840台(套)地灾隐患点监测设备新(改)建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2000人避险搬迁及120处地灾治理工程正加快推进,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典型案例:忠县黄金镇黄金村1组滑坡治理工程成效显著创新“六步工作法”筑牢地灾防线
受2024年“7·11”强降雨影响,忠县黄金镇黄金村1组突发滑坡险情,直接威胁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过一年多的科学抢险与综合治理,该隐患点已全面完成工程治理,并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灾后重生”。一是闻“汛”而动:24小时应急响应守护群众安全。 险情发生后,忠县规资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市级地质专家、驻守地质单位及黄金镇政府赶赴现场,划定危险区、撤离受威胁群众,并对省道S204受影响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同时,通过设立警示标志、专人排查值守、实时监测数据等措施,严防次生灾害发生。“我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确保人员零伤亡。”赵局长表示。二是科学治灾:综合方案破解滑坡难题。针对滑坡体变形加剧趋势,规资局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采用“微型桩+板肋式锚杆挡墙+锚喷支护+排水+裂隙封闭+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方案。工程共打入124根微型桩增强土体抗滑力,32根肋柱和117根锚杆形成“骨架”固定滑坡体,并修建165米截排水沟疏导积水。此外,通过封闭地表裂隙、种植固坡植被,实现“工程治标”与“生态固本”双效合一。“治理后监测数据显示,滑坡体稳定性显著提升,达到预期效果。”赵局长介绍。三是防患未然:创新“六步工作法”织密安全网。忠县是地质灾害高发区,现有隐患点956处,威胁4万余人安全。为此,当地总结多年经验,创新推出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六步工作法”:
1. 明依据:每个隐患点编制详细预案,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方案;
2. 定时限:建立多部门预警机制,达到预警标准立即行动;
3. 定责任:压实乡镇、村社责任,组建专业应急分队;
4. 定对象:精准锁定受威胁群众及施工人员;
5. 定场所:科学选址安置点并完成安全评估;
6. 定保障:做好撤离后生活保障、安全值守及返家评估。
此外,全县29个乡镇落实“四重网格”人员962名,推动汛期巡查、演练、排查“五个常态化”,构建“人防+技防+工程防”立体防控体系。
长效守护:让灾害防治更有温度。“地质灾害防治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民生工程。”赵局长强调,未来将持续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广智能化监测设备,同时通过科普宣传提升群众防灾意识。“我们不仅要让滑坡‘稳下来’,更要让百姓‘安心住’。”
目前,黄金村1组滑坡治理区已恢复绿意,截排水沟旁新栽的植被生机盎然。这场与自然的较量,见证着忠县以科技为盾、以责任为锚,筑牢地质灾害防线的坚定决心。
案例:藻渡水库工程汛前准备
重庆市藻渡水库是国务院先后确定建设的172项和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渝黔两省市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藻渡水库工程开发任务是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并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建成后,结合护岸及河道整治等措施,可将綦江城区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并为渝南片区供水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提供灌溉水源。
4月10日,藻渡水库大坝填筑已经达到度汛高程比原计划工期提前20天成功在汛期前构筑起防洪屏障,为全年工程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藻渡水库大坝施工现场各类机械设备轰鸣声不断,自卸车正有序将填筑料运送到大坝上,山壁上的指示牌清晰显示着大坝已到达340.8米的度汛高程,完成度汛高程填筑的关键节点。大坝填筑工作开展以来,190余名工作人员两班倒,88台挖机、运输车等机械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每天向大坝运输填筑料1万3千方以上,有力保障了大坝填筑进度。据了解,藻渡水库大坝为104.5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轴线长298.7米,正常蓄水位375米,整个大坝预计总填筑量为188万方。大坝于2024年12月开始填筑,历经4个月大坝主体升高66米,顺利达到340.8米的度汛高程,填筑总量超过110万方。
重庆市藻渡水库工程EPC总包部枢纽工段技术负责人范恒:填筑到度汛高程,标志着工程防洪安全基础全面筑牢。进入主汛期,施工也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发挥已建坝体挡水作用,让下游赶水场镇和綦江城区平稳度过汛期。接下来,将保持现有施工速度,继续高质量开展大坝填筑作业,力争今年9月前完成大坝填筑,可比预计工期提前2个月。整个藻渡水库由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组成总库容2.01亿立方米建成投用后可新增年供水量约1.79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万亩,惠及渝南片区343万人。
强化数字赋能
实现应急实战赋能
重庆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的监测网络,如同敏锐的 “眼耳”。目前,全市已汇聚整合气象、水文、地灾、林火等127类监测数据,接入11304个感知设备和116万路监控视频,190个森林草原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完成率94.2%),1668套灾害风险视频监控设备正加速部署,实现风险隐患全时全域监测。
迭代升级的 “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应用如同“神经中枢”。分设“平时+急时”两版功能架构,健全“雨、旱、火、雪”四版“七情”驾驶舱和应对信息统报制度,重构“风险感知-会商研判-预警响应-叫应转移-过程督导-应急救援-救灾救助-调查评估”防减救灾8个环节业务流程,持续充实“应急百事通”手机终端应用。
应急智慧指挥体系则如同“大脑”。持续优化“数字应急·智救”应用,推进智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升级应急智救系统,进一步提升态势可视分析、信息联动响应、资源智能调配等关键能力。打通“部-市-区县-乡镇-现场”五级视频调度联动,借助多种视频终端将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形成空天一体、立体化调度能力。1086支救援队伍(镇街1031支)共计2.5万余人全部入库管理,基本实现市、区县、镇街三级视频调度、救援指令下达、救援先期处置、灾情态势侦察、通信网络构建等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协同能力。
“通讯是应急救援的核心环节,必须确保及时、准确、无障碍地沟通。我们构建了‘公网+专网+卫星网’应急通信网,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370MHz对讲机、北斗终端、卫星电话等单兵设备配备,确保极端‘三断’状态下的信息联通。为高风险乡镇配发555部卫星电话,每个镇街配置2部对讲机、1部移动会议终端、1台智能一体机。”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典型案例:綦江城区防汛减灾综合场景
基本情况:綦江区溪河众多,小流域分布广,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极易诱发山洪灾害,綦江城区是全市52个重点防洪薄弱区域之一,也是全市防洪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区县之一,近5年每年入汛后都发生10次左右暴雨洪灾,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为守护城区綦河沿岸3.2万人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坚持急用先行,充分利用数字赋能功能,按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的逻辑专题搭建了城区防汛减灾综合场景。
聚焦提升区域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梳理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3大核心业务,设施设备损毁、次生灾害等8类风险隐患,贯通防汛应急响应、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受灾群众安置救助等13个多跨事件,设置未来24小时面雨量、未来24小时最高水位、未来24小时响应等级等5个KPI和古南、安稳、赶水等8个实时水文、气象数据等体征指标进行预警,整合綦江流域防灾减灾精准防御支撑系统、綦江区洪旱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等2个应用既有功能,形成风险监测空地联巡联查、平战结合分级分类指挥、区域一体化实战能力,确保防汛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响应、多跨融合高效处置。
工作措施:在监测预警方面,全量落图城区防洪重点风险点9个,在綦河上下游沿岸布设雨量监测器、流量计、摄像头等感知设备289个,部署无人机巡查城区9个防洪重点区域,实时监测雨情、水情,根据前端感知设备反馈数据赋予算法分析预测雨降多大、水涨多高和淹没多广,同步在风险一张图上以红、黄、蓝三种颜色显示洪水淹没和内涝区域。
在应急处置方面,当指标超阈值时触发防汛应急事件,推送区治理中心并自动分派至应急、水利等部门,研判启动应急响应等级。根据城区防汛应急预案划定Ⅰ级至Ⅳ级响应洪水淹没和内涝区域,利用“綦江中小流域防灾减灾精准防御支撑系统”推演淹没范围,同步配置智能预案。区治理中心利用数字工作台统筹调度,实行“区—镇街—村社—网格”4级纵向贯通、区级部门横向协同应急响应处置,实现居民影响面、人员疏散安置点、救援路线、疏散路线等数字沙盘全量落图,救援力量情报、救援现场情报、网络舆情态势情报通过单兵、无人机等设备全量汇聚,视联网、5G融合通信等资源快速调度,全面有效闭环处置防汛响应事件。
在善后恢复方面,健全社区“大党委”网格“大支部”工作机制,受灾社区利用“红岩先锋智慧党务”应用,发起社区活动志愿服务事件,发布需求清单,社区“大党委”书记线下统筹人财物等资源,在职党员立即响应开展清淤、防疫消杀等支援工作,实现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力量同步调度,做到不等动员、主动靠前,不等调度、主动服务。
案例:武隆开展小流域地质灾害避险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各类极端天气高发频发,武隆区汛期单点暴雨增多,山洪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加之全域旅游高速崛起,客来人往流量增大,山洪地灾防御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武隆区始千方百计加强山洪地灾防御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联物联网等多跨协同优势技术资源,在辖区167条小流域(50平方公里以下流域)安装了20套智能监控报警系统、传感器、红外测距仪等监测设备,叠加气象预报和山洪水文实时监测数据,依托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建立并动态更新山洪灾害三张清单一张图(防御对象清单、责任清单、举措清单,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和地质灾害三区一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核定或复核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区域未来3小时、6小时、24小时预警阈值,并采用数字孪生、分布式水文模型、物联网技术,构建小流域数字孪生模型,提前按照预报成果动态模拟山洪淹没过程,对风险区域内群众按“提醒注意、准备转移、立即转移”等分级别预警,切实提升小流域山洪风险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4月29日,武隆区在白马镇开展小流域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具体内容为: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风险预警图显示白马镇沙台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根据《重庆市武隆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要求,武隆区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区规资局按照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电话通知各乡镇、街道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要求地灾气象高风险叫应片区的网格村社的网格人员通过电话、短信、应急广播、入户喇叭及走村入户等方式叫应片村长、楼栋长、志愿者、居民,对有重大风险点(变形强烈铁佛村铁佛组滑坡、沙台村夏分滑坡、房前屋后隐患边坡)区域群众按照会商研判结果进行提前疏散撤离。
强化救援准备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近日,在江津区李市镇应急物资储备库,几名身穿制服的“送服务下基层”小分队队员正对救生艇发动机进行试车检查。这样的场景,是江津区的每个片区防汛应急拉动演练结束后的“固定动作”——区应急管理局组建专业团队,下沉镇街为救援装备做“全身体检”,确保应急救援装备物资性能可靠、管理规范,进一步夯实基层应急基础,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当江津的装备巡检车穿梭于镇街时,200公里外的铜梁区正上演着防汛力量的“硬核升级”。专业应急救援铜梁支队8个中队80人全员提级备勤,提前完成救援装备维护保养,落实临灾前置队伍和防汛物资装备到重点区域制度。全覆盖开展37个山洪灾害危险区防御演练,开展山洪灾害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确保应急抢险队伍“拉得出、叫得应、打得赢”,进一步提升防汛应急处置能力。
而这些,仅是重庆开展汛前“大练兵”,强化救援准备,提升防汛应急救援能力的一角。
近年来,重庆市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从预案修订、力量建设、物资保障、实战训练四个维度全面强化应急救援准备。
在预案体系建设方面,重庆推进“1+51+N”应急预案体系,完成全市总体预案修编并编印《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指南》。系统推进自然灾害分段分级分层分类预警响应机制,分类制定实用性强的“应急处置卡”,切实提升预案操作性。
在救援力量建设方面,健全“1+13+42+N”应急救援体系,常态化布防3.2万名救援人员。建成“1+5+N”航空救援基地,部署6架直升机形成市域1小时、成渝2小时航空救援圈。“三峡库区长江航道危岩地灾”抢险救援一线指挥部常驻巫山,常态备常态备勤大型救援船舶2艘,抢险救援装备和市级救灾物资6118台套。
“我们着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装备水平,因地制宜,基于‘应对极端’的功能定位,自主研究功能、自主设定规格、自主编制参数,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适合我市灾害救援需求的装备设施,新增配置7大类3.1万台(套)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各级救援队伍,特别是区县、乡镇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大幅提升。”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实战训练方面,组织开展应急装备实操、智慧应急救援指挥、应急通信保障等培训、拉练共3600余人次,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分级分行业开展“战汛—2025”防汛抗旱系列演练,提升应急“战斗力”。
在救灾保障方面,年初提前向区县下达5000万元救助资金,协力构建“一卡通”发放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优化物资储备布局,全市储备救灾物资96.14万件/套,1/3市级物资分片前置区县,能满足10万人基本需求。与红十字会签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加强政社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持续完善救灾救助多元体系和协同机制,提升社会共治水平。
案例:江津区
每个片区应急拉动演训结束后,江津区应急管理局将组建“送服务下基层”小分队,对该片区镇街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进行“上门服务”检查,帮助镇街全面维护保养各类救援装备,确保应急救援装备物资性能可靠、管理规范,后续将持续推进镇街队伍专业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应急基础,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案例:前置“三峡库区长江航道危岩地灾”抢险救援一线指挥部
围绕“1+6+2”长江航道危岩地灾专项预案,持续完善《长江三峡库区危岩崩塌事件抢险救援应急预案》,优化《危岩崩塌事件现场处置工作方案》。常态备勤前置大型救援船舶3艘,抢险救援装备和市级救灾物资6118台套;大型救援船舶6艘,抢险救援装备和救灾物资8126台套。
案例:巫溪
全覆盖设置应急物资储备点位33处,储备应急物资9000余件套。同时我县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为缩短救援时间,降低灾害损失,增强区域协同,对临省界、县界以及自然灾害易发且救援难度较大的地区,将生活必需品、应急药品、应急救援工具等物资前置至村社,目前已完成18个村社物资前置工作。
汛前,重庆市安委会、市防减救灾委组建21个督导组开展备汛工作综合督导,聚焦责任落实、风险管控、冬春水毁修复等重点任务,对41个区县开展全覆盖督导检查,“一区县一清单”交办问题隐患,确保重点问题隐患主汛期前完成整改。图|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文/刘广滨 张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