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四川共13个高校教师团队上榜,其中在蓉高校占11席。
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背后,有两个特色鲜明的团队故事:一个扎根青藏高原,致力于民族医药与高原农业的科研教学。一个深耕中医药传承创新,守护人民健康。
此次入围名单中,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刘圆带领的数智赋能青藏高原药—食—饲用资源教师团队共有48位教师,从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把教学科研重心放在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边疆治理现代化等方面。
他们努力推动高原地区药材、食品和饲料产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比如,攻克了青藏高原多种珍稀濒危药材的人工育种育苗难题,完善四川省藏药材标准,填补了四川省彝、羌、苗药材标准的空白。
此外,在产业振兴领域,加快培育优质高产药用植物—饲草新品种,建设高标准优良药用植物—饲草种子田,在四川、青海等省区示范推广面积5000余万亩,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20.7亿元。
作为团队负责人,刘圆躬耕民族医药事业23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每年亲自带队深入青藏高原,指导教学与科研实践,被学生们暖心地称为“刘妈”。目前,团队已培养2万余名毕业生,其中,91%毕业生扎根西部,21%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一线。
由成都中医药大学谢春光教授领衔的“中医内科学传承创新教师团队”,长期致力于应对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防治难题,坚持将传统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推动中医药科研与临床实践创新发展。
“糖尿病防治需要全程干预和持续关注。”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30余年,谢春光始终坚守一线,将加强疾病全过程干预、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作为团队重要的科研攻关方向。
基于长期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团队以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创新性地提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伏邪致病”理论,牵头以多学科交叉方式开展进一步创新性研究,切实解决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防治瓶颈,揭示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虚—痰—瘀”伏邪的物质表现形态,逐步构建起一套以伏邪理论为核心,融预防、诊疗与评价于一体的创新体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宋妍妍